《我不是藥神》火了。
自從上映以來,幾乎所有人都在談論這部電影。談的時候,眼中帶光,眼中帶淚。
于是,我也來到影院觀賞了這部電影。的確,內容在每個人來看都有不一樣的理解,也都會自己去試想當自己遇上會怎樣。
一個很現實的故事,講的是幾位白血病患者因為買不起進口的抗癌藥物,只能去買從印度走私的仿制品抗癌藥。一系列的利益糾葛,人性掙扎,相關方博弈。能看到人性的偉大,也能看到背后的黑暗與無奈。
其實,我們關注話題的本身就是“疾病”這個詞。疾病,不僅僅是身體上的不適、巨大的痛苦、更意味著巨大的治療成本。對一個家庭更是經濟上的綁架,整個家庭可能因為一場病會由富裕小康直接掉進貧困或是更糟。
那面對“疾病”我們該如何做才不會被它“光顧”。此電影一出,我在朋友圈看到三類人的動態開始刷起來了。這三類人分別是:健身、保健品、保險。他們分別根據自己的業務在闡說著各自的理由,在這里作為我們自己其實可以靜下來慢慢的思考一下。
我們在就醫的時候,醫生會叫我們去鍛煉身體,注意飲食,盡量不要熬夜,酒少喝點,一般這樣就可以預防大部分疾病。但很多人為了貪圖享受,不愿去鍛煉身體、也不加節制的飲食,等到病了卻后悔不已。那我們是不是要想一下醫生的醫囑是不是從兩個方面來建議我們的——運動和飲食,那人不可能沒有疾病,如果我們能為自己投資一小部分的保險是不是就可以在疾病到來的時候減輕很大的壓力。
有時候我們會排斥銷售,但作為我們自己可以借位思考,只要對我們有益就可以考慮,無關乎其他。一切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我們也要心存善念、予人希望,做自己的“藥神”。
(機電設備部 邵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