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新聞資訊     |      2017-06-01 11:53:11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

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之一:“吃粽子”。早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我們蘇北的粽子是用清香的蘆葦葉包裹糯米,再放些蜜棗、花生、紅豆、栗子等做成的甜味粽子。還可以放些肉、咸蛋黃、香腸做餡的咸味粽子。

【明】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習俗之二:賽龍舟。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

【唐】文秀的一首《端午》詩:“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本褪歉桧炃?。

習俗之三:佩帶香囊帶五彩繩。傳說佩帶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五彩繩也叫長命縷,用各種色彩的繩子編成手鏈。在我們這叫絨線,用蠶絲染色的五彩線,系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和手指上。蘇軾的這首詩想必就是描繪這種場景的:

“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云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SPAN>

采摘百草頭也是端午的一個重要習俗——趁著露水,摘下百種植物的葉子,洗凈煮水洗澡能防止蚊蟲叮咬,保護皮膚!記得小時候,天不亮,奶奶就會喊著我們去摘百草。很溫馨的記憶,揮之不去。在門上插艾或菖蒲也是為了驅邪去蟲。再看歐陽修的《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亦把端午的習俗表現的淋漓盡致。

端午還有一習俗,穿端午衣。記得小時候,每逢端午,孩子們用百草煮的水沐浴過后換上一身新衣服,脖子上掛著彩網裝的雞蛋,手里剝著粽子,腕上系著五彩的絨線,腰間掛著香囊,在一起相互的美美、得瑟,童真童趣溢于言表。

總感覺現在的孩子沒我們小時候過的充實,一些習俗逐漸的被淡化。時代的發展,讓身居都市的人們每天步履匆匆,忘記了一些美好的傳承文化。為了記住曾經的美好,特寫這篇文字送給我家小兒。這個端午,我也要采百草,掛艾條,為兒子買個香囊,五彩蛋網,絨線為他系上,讓他感受著傳統的中華習俗。

(稽查部 王勝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