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駒過隙,從去年11月外派宿遷到現在已半年有余,這半年來,“宿遷人”這一普通又特殊的群體帶給我深深的感動和震撼。“禮讓行人”是“宿遷人”最明顯的一個特征。馬路口,不管是否有紅綠燈,機動車都能自覺讓行人先行。曾經看慣了擁擠的車輛和行人相互搶道,現在巨大的反差竟讓我對此有所懷疑。后來慢慢發現,我遇到的不是個例,而是“宿遷人”最普遍最經常的行為。在這樣的環境下,所有的人都能遵循,并將“禮讓行人”代代相傳。
一個良好社會環境的營造,靠的就是個體間的相互影響和傳遞。有個校友在貴州山區做慈善,他們的做法不是給當地貧困人以經濟救助,而是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為他們找到生財之道,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收獲財富,從而實現長久的脫貧致富。值得一提的是,當致富的山民要回報我這位校友時,這位校友卻講:“我不要你的回報,我希望你能以相同的方法去幫助周圍的人。”在公交車上,我曾遇到這樣的場景,有人上車后發現沒有零錢,旁邊人主動幫其投幣。面對感激,投幣的人卻說:你不用謝我,曾經我也受到別人同樣的幫助,我希望你以后也能這樣幫助其他人。類似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施加幫助的人也越來越多,而究其源頭,卻是少數人簡單的善舉。
如果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個源頭,從點滴的善舉做起,這個社會環境一定會更美好。在宿遷,我感受到了美好的社會環境,感受到了善舉的傳承。這不禁讓我想起“大同世界”。《禮記·禮運》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在宿遷,我深刻感覺到,所謂的“大同世界”一定會實現。
(區域供水項目部 侯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