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我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爺爺有包括爸爸在內的四個子女,即使嫁出去的姑姑,她家也只是在一個相隔不到30米的巷子里面而已,所以在我兒時記憶里的“家”是一個大小剛好的院子。我們一起生活,有可以一起玩的堂姐、表哥,因為都是獨生子女,所以更顯親切,但是并不意味著和諧,孩子之間沒有永遠的和諧,但也沒有永遠的仇,往往都是上一秒爭吵下一秒就和好……那個時候的“家”帶給我的都是快樂。
當然這個記憶是短暫的,隨著家庭成員不斷增加,當這所“老房子”已經負荷不了的時候,慢慢的我們一個一個的搬了出去,最后留下的是四叔和爺爺。不過雖然搬了出去,但是最高興的還是周末大家不約而同回“家”的時候,大人們總是打打牌聊聊天,或是到老鄰居家串串門,而孩子們,相聚在一起總是有說不完的話,和玩不完的游戲,最后總不忘用石頭剪刀布來的方式來決定哪一個人去問爺爺討要零花錢……那個時候“家”的路是遠的,但心是近的。
慢慢的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朋友,有了自己的喜歡做的事,而父母們也在為各自的小家辛苦工作。突然發現我們回“家”的次數慢慢變少了,所以最期待的便是過年的時候相聚,男士們下廚,女士們幫忙一起完成一桌年夜飯,飯后開始一年一度的“家庭杯麻將大賽”,孩子們三五成群的玩煙花炮竹,這樣的快樂能一直延續一正月。就這樣又過去了幾年,慢慢的爺爺年紀大了,聽爸爸說爺爺最喜歡的就是給他過生日,因為那個時候的“家”是除了過年最熱鬧的時候,一家人熱熱鬧鬧的坐在飯桌上吃著聊著……
幾年后爺爺去世了……雖然每年的除夕還是在一起過,但是“家”的凝聚力在一點一點的變小……直到前一段時間,隨著四叔一家搬到了新房子里,這個“家”便徹底空了,再也沒有牽掛了,以前的我們好像風箏,繩子的那一頭永遠系在“家”里,飛得再遠都會回來。但現在每當我回到“家”的時候都能感到一種莫名的傷感……看著空蕩蕩的房間,再也沒有了以前的熱鬧,這時的“家”只是一個房子,我也知道這是無法避免的結果,每個人都需要擁有自己的家庭,包括我自己,以后也會離開“家”創建自己的新家。但是只要心中有“家”,即使那所老房子破了、拆了,照樣能把我們凝聚到一起!
致更多年后的自己:現在的你一定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家,沒事的時候看看這篇文,別讓這只“風箏”再斷了線,就算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
(水檢公司 王藝錦)